你的位置:首 页组工文萃 》正文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

来源:中共渭源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1-09-10 09:09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科研人员的工作是科学研究,而科研是要以时间为保证的,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让科研人员投入足够的科研时间,保障主要的精力用于科研,决不能让他们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杰出的科技成就源自天才禀赋还是天道酬勤?既要尊重科研人员的灵光一现和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也要有持久的精力投入和长期的科研积累。只有躬下身子,匍匐科研田,十年如一日,深耕细作,不怕困难,水滴石穿,才能到达科学的彼岸。牛顿不是被苹果砸中就发现了万有引力,而是花费近20年时间去研究才逐步发展形成重力理论;爱因斯坦用16年时间思考和推论才提出相对论;居里夫人尝试了5000多次结晶实验才从8吨的铀矿中提炼出0.1毫克的镭元素;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不整洁的实验室里发现了盘尼西林,但是他认为盘尼西林难以量产,放弃了研究,取而代之的是二战期间,霍华德·弗洛里等因要救治伤员而持续研究,才生产了足够的盘尼西林;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之前,已有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

据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发现,其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平均年龄约为40岁,科学研究的“黄金年龄”是在30岁至5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创新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然而,不少这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还担任一定的科研管理职务,承担着大量的科研管理工作,精力和时间难免被分散。科学研究是高强度的思维创新活动,需要保证思维的连续性和研究的连贯性,一旦时间和精力多次被打断,就会影响科研工作和创新能力。

科研人员很忙,时间都去哪了?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在正常的工作时间里,科研骨干从事科研的时间占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有16.5%,占二分之一的有44.1%。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项目申请、评审考核、申报评奖等活动上,比如90.6%的研究员认为主要是用在争取项目上了。他们不得不在双休日和休息时间加班搞科研,其中,每周加班超过16小时的人员占一半以上。争取项目、评审考核、会议论坛等非研究事务挤占了科研人员的宝贵时间,科研只能晚上做、周末做,最终导致经费越来越多、开会越来越多但科研工作时间越来越少的现象。

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被挤占,既来自各类应景性活动、应酬性安排的裹挟,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浮躁风气。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落实“放管服”改革、优化科研管理、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完善条件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要把“放管服”改革真正落细落实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还需多方联动,内外并重,以真正发挥机制的松绑激励效应,激发蕴藏的创新动力,彻底解决科研时间被挤占、主业科研业余时间做这一问题。要减少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减少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如有专家提出,要让科研人员每年有一定的休会期,让他们不用开会而只在实验室潜心研究。要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如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等。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完善评价导向机制,让任何一方都无法从非学术论坛和走秀包装性质的活动中获益。要引导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坚守科研初心,使他们聚焦主责主业,保持甘坐“冷板凳”的定力,自觉抵制与学术专业无关的活动,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心无旁骛地搞科研。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向老一辈科学家和新时代优秀人才典型学习,他们淡泊名利,埋头苦干,有的长期隐姓埋名,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科技贡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陈套)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分享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