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组工动态 》正文

定西市着力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来源:中共渭源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7-07-21 08:06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定西新闻网—定西讯  定西市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坚持从严从实、突出抓主抓重、注重落细落小,着力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不断推进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着力构建“五层联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针对平时忙于具体办班等事务性工作、在管政策把方向上着力不够等“失焦”的问题,干部多头培训、重复培训、违反相关规定随意调训等“失序”的问题,以及重要部门(单位)、关键岗位、工作骨干调训难、多年不训,一些部门(单位)或干部参训频次高等“失衡”的问题,加大牵头抓总力度,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和工作权限范围,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相关规定组织实施教育培训,保障各级各类干部参训权利义务,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主管、联席会议统筹、培训机构承办、部门分工负责”的“五层联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

  坚持落实全市“13781”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要求。按照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认真研究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常态,坚持落实全市“13781”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要求,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水平。“1”是健全一支队伍,即专、兼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3”是突出三个重点,即思想理论建设、党性教育和道德建设。“7”是坚持七个纳入,即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宪法法治、“双联”及精准扶贫、城建规划及项目招商、农业实用技术、金融知识以及干部保健知识等七项内容纳入培训计划。“8”是培育八大基地,即培育定西监狱警示教育基地,定西“三馆”(扶贫纪念馆、马铃薯博物馆、陇药文化馆)、安定区大坪村暨水土保持科技展览馆、安定区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陇西县李氏文化博览馆、通渭县书画产业基地5个社会实践教学点,建立通渭县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和岷县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2个党性教育实践基地。“1”是实施一项创新,即实施干部网络教育培训。

  积极推行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182”模式。针对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问题,积极推行干部教育培训“182” 模式,着力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1”是开展一次需求调查,坚持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培训需求调查,广泛征求各县区、各部门(单位)以及各级各类培训对象的意见建议,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8”是深化八种教学方式,广泛开展案例式、访谈式、研讨互动式、体验模拟式、拓展训练式、现场实践式、菜单选学式、网络式教学方式。“2”是实施两项评估考核,建立培训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深入开展工作经验交流和党性分析等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大力推行“四方联合”精准扶贫培训菜单化模式。紧贴脱贫攻坚中心任务,大力推行“政府‘建厨’、基地‘主勺’、学员‘点菜’、部门‘买单’”的“四方联合”精准扶贫专项教育培训菜单化模式。“建厨”就是人社、扶贫等相关部门要依托理工中专、农校、农科院、各级农广校、工贸中专等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平台,按照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主勺”就是培训基地按照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培训需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合理设置培训专题、按需安排培训内容,选聘配备师资力量。“点菜”就是参训学员根据岗位需求和自身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自主确定参训项目和参训班次,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有效对接、按需施教。“买单”就是有效整合人社、扶贫、农业、水利等各部门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区分培训班次和培训对象,分类安排使用,实现培训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全面落实全市干部教育培训“3333”计划安排。全面落实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区分三大板块、依托三个机构、针对三类主体、落实三个重点”的“3333”计划安排,注重拓展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第一板块:由市委党校承担主渠道培训,以县处级干部和中青年干部为对象主体,主要落实主业主课培训重点任务。第二板块:由市农科院承担农技人员培训,以农村实用人才和科技特派员为对象主体,主要落实服务精准扶贫培训重点任务。第三板块:由定西干部网络学院(定西电大)承担网络培训,以各级各类干部为对象主体,主要落实各种专题需求培训重点任务,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格局。

  探索建立“五措并举”培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培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按照规定的教育培训范围干部总数,以每年培训县处级及以上干部110学时或18天、其他干部90学时或12天为底线测算经费总额,根据工作需要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不断拓展培训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相关项目整合、党费适当补贴、单位积极自筹、鼓励社会资助的“五措并举”培训经费投入保障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