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组工动态 》正文

渭源县:“31363”人才振兴路径促乡村振兴 提质增效

来源:中共渭源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2-10-11 09:17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渭源县探索实施和优化“31363”人才振兴促乡村振兴路径,聚力推动人才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聚集,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紧盯任务落实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健全组织领导、任务落实、督导考评“三项”机制为抓手,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一是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健全。认真履行人才工作牵头抓总和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组长单位职责,按照“三专”(专班推进、专项部署、专人负责)原则,健全落实县乡村“三级包抓”责任体系,通过督查、提醒等方式层层传导压力、传递责任,形成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方力量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机制二是任务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召开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会议,印发《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组成人员及主要职责》,制定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从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等方面提出29项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统筹推进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推动形成了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局面。三是督导考评机制进一步健全。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与全县人才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推动追赶发展考评的重要内容党政履责管理一体化考核内容评价指标进行考核,采取目标对账、结果交账、年终算账的方式,不断压实人才工作责任      

紧盯培训赋能,建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探索建立“1+3+6”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体系,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一是紧盯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一条”主线。统筹省、市、县73名专业技术人才力量,深入开展“双百四联”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围绕“四群八链”产业集群配队伍,统筹国家乡村振兴渭源县科技特派团、“三区”科技人才、县内专业技术人才78名,组建马铃薯、中药材、畜草、高原夏菜等专家服务团队12个,选派科技特派员96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50场次,培训乡村人才8560人次,着力提升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二是统筹中央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国家科技特派团、教育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三股”力量。依托东西部协作有利契机,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等方式,培训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才340名。召开科技特派团对接座谈会议2次,组织签订《服务承诺书》,研究制定《2022年度工作计划》,建成国家科技特派团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站2个,培训企业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520名。统筹做好9名教育人才、6名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及其作用发挥,着力提升全县乡村人才工作质效。三是建强企业人才、科技人才、社会人才、农村人才、实用人才、党政人才“六支”队伍。积极推进“陇中人才十百千万”工程,依托县职专、县农广校等培训平台,紧盯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班。今年来,打造马铃薯、中药材、畜牧养殖、食用菌及设施蔬菜特色产业实训示范基地4个、乡村振兴人才示范基地1个,举办渭源大讲堂、专业技术人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各类人才培训班69期12895人次。

紧盯留用育引,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全力实施“归雁”“头雁”“鸿雁”三项工程,切实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实施“归雁工程”。印发《渭源县“归雁工程”行动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干部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为主体,建立乡镇在外乡土人才库,储备渭源籍在外人才727名,积极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技术服务,为家乡发展携资引智、牵线搭桥。二是实施“头雁工程”。乡村人才后备干部队伍库,将致富能手、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纳入库内,通过设岗定责、结对帮带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3期,培训马铃薯、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300名。三是实施“鸿雁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全职引进教育、卫生、农业产业、工业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54名。充分发挥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虹吸效应”,推行“人才+项目+平台”引进模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3个7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