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基层党建 》正文

“八种模式”并举 带动合作共赢 ——峡城乡农民合作社改组改造初显成效

来源:中共渭源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0-04-02 10:11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今年以来,峡城乡把合作社转型升级作为产业振兴、农民增收、巩固脱贫的重要抓手,持续探索运用“五统一分一标三提高”发展模式,通过“八种模式”进行改组改造规范提升,合作共赢、带贫益贫机制逐步形成。

掌握实情,“三项措施”打基础

峡城乡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其中种植业12家,养殖业19家,渔业合作社5家,农机合作社5家,其它合作社3家,吸收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674户。一是调研摸底先行。3月初,乡政府组织人员采取逐村逐社调研方式,对44家合作社进行了“全覆盖”调研摸底,严格按照运营规范、运营较规范、运营一般、未运营、已注销吊销五类进行归类,为合作社质量提升改造提供依据。二是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摸底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到群众、社员及领办人对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建议14条,经过分析研判,形成意见清单,作为改组改造时优先考虑的方向。三是制定工作方案。结合全乡实际,修订完善了《峡城乡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施意见》、《峡城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乡推进试点实施方案》,以方案做指引,为改组改造提供遵循。

因社施策,“八种模式”抓改组

在充分考虑各合作社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按照“规范抓提升、改组提质效、融合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因地制宜、因社施策,乡政府通过“八种模式”,全力抓好改组改造工作。

一是“注资扩股”模式。在康家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通过鼓励合作社领办人、部分社员在自愿基础上用资金、实物、知识产权、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各种资源要素作价出资,壮大合作社资本,解决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合作社运营。 二是“能人领办”模式。在脱甲山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改造过程中,探索建立能人领办合作社机制,能人通过互惠交易、统购包销、主导管理等方式带领合作社发展,通过自身能力深化社员情感信任,增强合作社的内部凝聚力,带领合作社走出困境。三是“两两融合”模式。探索建立“两社”融合发展模式,将发展能力较弱的合作社融合到有发展潜力、规范运营的专业合作社,由该合作社全盘接手原合作社社员,通过建立带贫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原合作社注销。四是“社社合作”模式。秋池湾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门楼寺村文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两社均有种植金丝皇菊的优势资源,建立“一个烘干房、两个合作社”的集体资产模式,进行社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五是“抱团发展”模式。产业密切相关的合作社,组建成立了种植、农机、养殖3家联合社,带领6家合作社共同发展,促进合作社由单一要素联合向资金、技术、土地等多要素合作转变,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六是“注销清理”模式。按照要求对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的合作社、无农民成员实际参与的3家“空壳社”、没有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的4家“挂牌社”,经征求合作社意愿予以清理注销,计划每年开展一次合作社清理整顿,对新发现的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合作社进行清理。七是“政府指导”模式。主要是14家姓私合作社采用政府指导模式,充分尊重合作社意愿,选择适合合作社自身发展、合作社社员共同认可的模式进行改组改造,通过分类指导使私立合作社达到规范提升的目标要求。八是“品牌打造”模式。大力培育金丝皇菊、藜麦等特色产业,督促指导相关合作社开展金丝皇菊、藜麦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商标,培育农业品牌。

聚焦根本,“三大保障”促提升

一是加大人才保障。加强合作社领办人能力建设,每年开展两次合作社领办人业务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合作社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对每个合作社配备1名合作社辅导员,定期开展走访指导,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完善机制保障。大力推广“企业十联合社+合作社十农户”、“合作社十基地十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和“四跟”(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运作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在保证社员分红的基础上,加大对领办人的奖励激励。三是搞好服务保障。认真落实上级出台的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做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强对合作社的综合指导,积极争取财政项目、信贷担保、税费减免、条件改善、人才培育、农村改革的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