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部工作 》正文

他永远是农民的儿子 --麻家集塄坎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张晓峰事迹

来源:中共渭源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9-04-25 20:41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是村里的第一个重点大学生,一跃跳出农门,圆了家里几代人的梦。那年他18岁。脱贫攻坚是当前全省的头等大事,2018年5月他毅然主动要求到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一线,担任渭源县麻家集镇塄坎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再一次回到了他儿时最熟悉的环境。那年他41岁。

他叫张晓峰,党员,硕士研究生,省财政厅数据网络管理中心副主任。

一、从“县官”到“村官”

面对驻村扶贫任务,他第一个报了名,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村里任队长。他有两个女儿,老大8岁,老二1岁半,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妻子的肩上。他有4项科研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财政厅主要负责全省财政信息化的规划、软件开发与推广应用等,任工作队长后,塄坎村的条件非常艰苦,可他每天坚守在岗,吃住在村里,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的生活生产情况,尽一切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工作中全是农田圈舍老百姓,成了真正的“泥腿子”,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张队”。

从省厅处级干部到最基层的驻村干部,从“县官”到“村官”,张队又经历了人生的一场角色转变。转变的背后,是敢于冲锋陷阵的担当精神,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是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二、扎实推进“三变”改革

按照“党建引领、村校联合、农户种植、统一管理”的思路,张队协调甘肃农业大学投资150万元,在塄坎村建立中药材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帮助成立了军峰助农种植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合作社+甘农大+基地+贫困户”的中药材生产发展模式,聘请50名贫困农民到基地务工,既学习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又挣了钱,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带动50户贫困户脱贫;在此基础上,免费提供优质种子种苗和农药化肥,调整中药材种植结构,由甘农大教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并对全村206户建档立卡户开展中药材技术培训,培养出100名以上中药材种植技术专家,推动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

该村的残疾人侯双平,不等不靠,通过自己拼搏,学习养猪和防疫技术,经营着一个年出栏300头的养猪场,勤劳致富,家里盖起了二层楼,摘掉了贫困帽子。但他的发展出现了瓶颈,一是养殖技术不够先进,规模很难再扩大,二是猪圈在村子里,粪便污染越来越严重。张队知道后,联系了正大公司技术人员,为侯双平讲授先进的配种、防疫和管理知识,帮助优化品种,还多方争取资金100万元,建设60头母猪自繁自育标准化养殖场,每年可出栏1500头育肥猪,提升养殖效益,每年村集体分红10万元,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三、帮助改善基础设施

张队多次到省上有关部门协调争取扶贫项目,2018年为渭源县争取了农产口初加工项目资金200万元,支持塄坎村修建了3座100吨气调库。他还积极向上争取基础建设项目资金共190万元,新建了村委会办公楼和村文化广场,老百姓有了自己活动的阵地;建设了小学教学点和幼儿园,改变了孩子步行1个多小时上学的面貌;推进村容村貌综合治理,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资金到位后,他协助镇党委政府开展项目选址、方案设计等,在项目建设中,全程跟踪项目质量管理,监督扶贫资金使用。

四、时刻心系困难群众

张队时刻惦记着群众困难,及时伸出援手,先后帮办实事10多件。了解到村里有6家贫困户,孩子上学经济特别紧张,他联系同学投入15000元,资助这些孩子,让他们安心学习。他了解到该村农民杨换英家因经济纠纷导致欠债返贫后,把兰州的一名高水平律师请到杨换英家中,现场了解案情,多方搜集证据,全程帮助司法解决,法院已宣判对方赔偿42.56万余元他得知今年黄芪价格特别低,就联系县里药企,到村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收购了贫困户的药材,减少群众损失。贫困户麻志道在兰州陆军总院住院花费9万余元,全家四处借了7万元,差两万元确实借不上。他知道后,协调镇卫生院提前垫付医疗费一万元,个人借了一万元,为他凑齐了住院费。

2018年11月2日,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到塄坎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张队一边陪同入户,一边报告了脱贫攻坚和帮扶工作,林书记很满意,说:“大家辛苦,但很值,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代问弟兄们好!” 12月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型电视扶贫行动《决不掉队》第二季第六集《渭源故事·药乡的新药财》,以麻家集镇塄坎村为主要拍摄地,讲述了以张队为代表的帮扶干部积极探索,找路子、调资源、促产业,带领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的故事。2019年3月5日印发《甘肃省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动态》第11期,摘要刊登了张队撰写的“第一书记谈整改”,为如何在村上落实中央巡视整改做出了表率。

张晓峰,他在农村最基层默默耕耘,在农村扶贫道路上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解难事,用无比感恩的农民情怀为贫困村发展呕心沥血,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现在要多回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扶贫、扶志、扶智,彻底改变他们贫穷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