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部工作 》正文

【脱贫故事】李世义:脱贫路上追梦人

来源:中共渭源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9-03-28 10:06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在新寨镇三合村马家岔社,有这样一位村民,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等靠要”到激发“内生动力”、大力种植药材转变为养牛、养蜂大户,这位村民就是李世义。他坚信,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本期的《脱贫故事》专栏,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李世义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追梦历程。


▲李世义:脱贫路上追梦人


说起李世义,全村人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镜头中这位用三轮车拉着玉米杆儿的中年汉子,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李世义。他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均为残疾人且常年患病,别人家都住土屋的时候,他家还住在阴暗的窑洞里。在他读完初中一年级时,迫于生计,放弃学业,走上了外出打工的漫漫征程。同时,由于家庭困难,娶媳妇儿成了一大难题,后来,媳妇也是通过姐姐“换头亲”娶进门的。

3(1).jpg

经过七、八年的外出打工,手头终于有了一点儿积蓄,他开始效仿别人种植党参。就当时来说,种植党参效益虽好,但成本也不低,实际收入跟预期目标还是有一大截的差距。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别人口中得知养牛效益还不错,就开始和家里人商量养牛,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老母亲害怕养牛收益不好,不同意儿子养牛。后来经过他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终于同意,但只能养一头。从此开启了养牛致富路。

据他回忆,最初养一头牛的时候,生下来的小牛犊在喂三五个月后就卖掉了,价格在几百元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上升了好几倍,达到现在的好几千元。价格的节节攀升使得他养牛的信心更大了。他毅然决然地把大牛生下来的母牛犊全部留下来,留作运转资本,把公牛犊喂到15个月大时出售,一头牛能卖到15000元左右。

他告诉记者,经过近20年的养殖,他家牛群数量已经发展到26头,按大小均价10000元一头计算,他的养牛产值达到了26万多元。

2018年,他牵头成立了渭源县新寨镇三合村世义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牛羊育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以及提供与其相关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并吸收三合村40多户建档立卡户为会员,带动会员养牛的资产收益。

他始终坚信“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这一道理。贫穷并没有吞噬他的脱贫致富到的斗志,反而让他浑身是劲儿,干劲十足。李世义家现有的土地已不能满足生产养殖的需要,于是他便大面积租赁别人的土地用以满足养殖业的需求。

为不断添补壮大他的“小产业”,在发展养牛的同时,他又开始养蜂,开启了甜蜜之旅。

为避免蜂多花少,他把蜂箱放在门前草坡上,以零散稀密度这样的方式养蜂,蜜蜂都是采天然的花粉,酿造出来的蜜更纯。去年八、九月份 ,他又从五竹买了十几群蜂,到现在已有20多群蜜蜂了。按照李世义的说法,一群蜂能产蜜20多斤,每斤大概50多元,这样算下来,今年他的蜂产业收入可达到25000多元。 

老李利用做蜂箱的时间告诉记者,养蜂是个技术活,做起来比较轻松,效益又好。目前,他正在努力学习养蜂技术,准备进一步扩大养蜂规模。

4(1).jpg

为了丰富养殖业,李世义除了养牛养蜂之外,他还利用闲暇之余,饲养了羊、兔、鸡等,这些不仅改善了生活质量,还给他带来了额外的收益。

李世义,这个身材不高、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着精明能干的汉子,靠着自己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逐渐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种类。不仅自己脱了贫,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的脱贫故事,不仅展示了自力更生的奋斗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产业扶贫强大的生命力。


【记者  黄学琴  通讯员  陆同通】